2017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QY球友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王利平认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举措,它的核心是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王利平表示,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继2016年8月宁波成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日前,成都、苏南城市群、珠江西岸城市群正式成为第二批获批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根据工信部工作安排,今年“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持续扩围,计划有20到30个城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在肯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王利平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不仅资源总量不足,而且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而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研发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大国工匠以及一线实务型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远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等部门近日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
王利平表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关键在于夯实人才基础,确立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促进人才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系统谋划、扬长补短、精准施策、全面保障,以制造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集聚支撑服务制造强国建设。为此,他建议:
(一)、确立高校为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主阵地。按照“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改进、完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对研究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专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探索。
(二)、是以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大批拥有系统专业知识的能够满足先进制造业需要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三)、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待遇,转变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偏见。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导致行业吸引力不够。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福利。
(四)、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
(五)、鼓励以业绩贡献为核心,建立健全激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探索市场化分配机制,适度扩大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年度奖励制度的实施范围;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
(六)、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选派制造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赴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借鉴国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员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制造业人才与国外同行交流。加强国际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海外制造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加大海外引智力度,促进建立全球招才引才的工作体系,优先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创新创业人才。
(人民网记者 吴北方) ( 责编:高巍、秦华)
转自《人民网》